戴震在研究认识能力时注意到它的有限性和差异性,并以“火光之照”比喻:“凡血气之属皆有精爽。其心之精爽,巨细不同,如火光之照物,光小者,其照也近,所照者不谬也,所不照斯疑谬承之,不谬之谓得理;其光大者,其照也远,得理多而失理少。且不特远近也,光之及又有明暗,故于物有察有不察;察者尽其实,不察斯疑谬承之,疑谬之谓失理。”[148]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,如同火光照物一样,由于远近不同,照到的清晰程度显然不同,最后所获得的结果也有差异。他看到主体自身状态对认识具有一定影响。主体自身状态(肉体的主要指认识器官,精神的主要指认知结构)使认识成为可能,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认识的发展,说明认识能力是具体的、有限的。在戴震看来,这种认识能力也是后天获得的。正如他指出:“以心知言,昔者狭小而今也广大,昔者暗昧而今也明察,是心知之得其养也,故曰‘虽愚必明’。人之血气心知,其天定者往往不齐,得养不得养,遂至于大异。苟知问学犹饮食,则贵其化,不贵其不化。记问之学,入而不化者也。自得之,则居之安,资之深,取之左右逢其源,我之心知,极而至乎圣人之神明矣。”[149]在这里,他一方面承认人的天赋存在着差异,另一方面肯定后天学习对人的才能具有重要作用。人的天赋差异极其微小,而智与愚的分野关键在后天“得养不得养”,如果后天重视道德修养、学问提高,就会由愚变智,达于圣人的境界,反之“任其愚而不学不思”,将一事无成。
相关影视:偷窥韩国在线观看